财务管理
您所在位置:求职指南网 >> 公文频道报告汇报读后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阅读《论语》有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阅读《论语》有感

01-29 15:19:28| http://www.caiwu51.com |读后感|人气:519我要推荐此文给好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阅读《论语》有感,本站还有更多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读后感300字方面的资料。
正文:

08年1月中,“青年教师读书沙龙”邀请辅仁中学李国华老师就《论语》给学员们作了一个讲座。一点半钟的讲座虽是快餐式的点击却横溢着学养和趣味,余音袅袅让听的人从心里生发出一种读书的愿望:让心走近《论语》,让眼走近典籍,让人亲身体验经典的魅力。

假期大雪。雪花纷纷扬扬,先让人见识了无瑕的美,接着就让人见识了柔软下的可怕。然而说起大雪的体验在我却似乎还有一层,这层有些说不清,偷用古人的话做个蹩脚的描述:“诗穷而后工”。不期然的大雪无巧不巧提供了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藉着大雪将世事挂起,窝在温暖的屋里,喝着热茶看窗外“雨雪霏霏”,看书里春华秋实,真是一件惬意的美事。藉着大雪,翻开久违的《论语》,让手指和思绪随着墨迹在深幽淡美的言语里翻飞穿梭,不亦乐乎。

新学期伊始,纷乱中记起沙龙旧年的作业,不觉苦思、冥想。灯下提笔与其说记录阅读《论语》的感受,不如说梳理假期生活的轨迹。即时的记录或许未必能够拉住时光的脚步;但概略的梳理却必将对思绪的整饬大有帮助。生的惰性无处不在,压力有时确实就是动力,交作业其实也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阅读过程中《论语》打动我,给我感悟最多的并不是那些蕴涵深意的言辞,而是孔夫子本人丰富生动的生命形象。大学时文学院下的孔子塑像栩栩如生,儒雅的情态让人亲近。而《论语》中的孔子似乎更为鲜活,看他受到嘲讽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看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他豪情壮志“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觉得高高在上的老先生居然这样可爱可亲,远不是小时候死记硬背中干巴的条条杠杠。“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林语堂《思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凸现出的形象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前些年才进学校的时候,学校开展青年教工纪念“一二·九”运动演讲比赛。岁月如流,曾经烽火四起的赛事早在匆匆前行中湮没为渐行渐远的浪花,然而当时的思考却融入生活,奔流向前。年少轻狂。白岩松讲的一个故事启发了我,渐渐体悟到纪念先贤并不仅仅是在和平年代唱唱赞歌,赞歌当然要唱,但还有比唱歌更重要的事。让那他们的血液情致穿越时空在今天流淌,在我这样一位普通的高职院校新教师身上流淌,或许是更有意义的方式。先贤的无私奉献,热血壮举仿佛在昭示一条成为合格教师的道路: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再论其他。

孔子正是这样一位教育者。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再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培养出以七十二贤人为代表的一群栋梁之才。今天孔子的教育人生依然给人启迪。教师只有能够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教师只有先让自己人生丰富生动起来才能把生命的丰富生动带给学生。但在生活中又如何具体实现呢,我还是有点茫然:或许循着孔子的足迹小马过河是一条通衢。或许读书也是一条康庄大道,通过文字让先哲伟人的深厚精彩在我们平凡的逆旅中积淀,这累积的星星之火在漫长的磨砺中也许将不断绽放出耀眼的火花,不时点燃那些向往光明的种子,甚而在苍茫大地掀起燎原之火。

寒假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看着一个新兵营里最像“骡子”的“孬兵”一步步经过磨练成长为全能的“兵王”,激动、唏嘘、朗笑、盈泪。为主人公许三多的“敏于行而讷于言”击节叫好、自愧不如的同时,我也尝试着用一个教育人的眼睛来审视他成功的秘密。“许三多常有而史今不常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觉得具有柔性色彩的班长举足轻重。但当我映衬着《论语》的阅读看完整个剧作时,我觉得许三多的成功秘密就一个字“仁”。不是一个人的仁爱成就了他,而是一群人,其中也包括了他自己。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我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一些体验。这些年职业教育受到全社会重视,但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都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即使一些各方面表现相对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举个特别细小的例子,我们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职业学校“我爱我专业”的征文,前两年学生的交来的稿件中自选专业自主规划的极少,大多都有“中考失意彷徨迷茫——高职努力初获信心——取得成功热爱专业”的模式。一开始我以为不是巧合就是套用,对他们思路的雷同颇有微词;后来却发现这确实是大多数学生真实的心理历程,“中考失败者”是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内心对自己的初始定位。现在每次看见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国家、省市技能竞赛或其他比赛中获奖时,我都会有点骄傲有点感动。因为我知道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今天优秀努力的校园技师很可能昨天就是教室里那个邋遢懒惰的迟到鬼。是教育让他们转变了。然而在他们转变的背后是他们自己巨大的付出和一群教师在技能情感两方面的全面奉献。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新手,我品尝过教育的快乐但对于付出的体会却更深:高职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专业修养外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特别是怀抱“仁”心的爱的投入。而孔子在几千年前就为现代的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轨范。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倡导“仁”,有人作过统计说《论语》四百九十九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了“仁”,“仁”字前后共出现了一百零四处。他所说的“仁”简略地看其义接近“仁爱”,但探究其内涵则繁复深广。然而《论语》中孔子主动论“仁”的极少,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问仁”的回答。其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因材施教”特色和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这对于学制较长的高职教育来说是颇有启发的。高职校的学生学制五年,然而一、二年级同三、四年级常有极大的差异。同样的课程在教学中若不分层次、一以贯之,往往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形,甚至有时让人措手不及。高年级学生成人意识相对浓重,遇事渴望民主,学习上重实用重思辨,讨论分析的课型相对受欢迎。低年级同学则是另外一种情形,任其讨论分析,则往往开始很热烈但泡沫之后就是沉寂或胡掰,无法夯实基础真正深入学习。德育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围绕技能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向孔子学习“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

1982年,诺贝尔奖的得主们在巴黎举行例行聚会。谈到21世纪的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的思想。台湾哲人南怀瑾把儒家学说比做是中国人的粮食店,台湾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傅佩荣解说《论语》的作品出版时则打出了“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的口号。阅读《论语》确实受益匪浅,匆匆写来恍若蜻蜓点水。粗糙的梳理、仓促的记录,让人汗颜沙漏读书法的浅薄,也让人再次体会重读《论语》的必要。有人说人生中有些书值得一读再读,《论语》一定是其中之一。

最后引用读书沙龙上一女中尤敬党老师在讲座中提及的朱光潜先生的一句格言来结束这过于罗嗦过于感性也过于粗陋的读书思考“慢慢走,欣赏啊。”我想我也愿意抱着这样近乎审美的态度来看《论语》,来看生活,在热潮中聆听,在流水中叩问,用思辨与实践体悟人生、阅读人生,追随那逝者的脚步,不舍昼夜。

无锡机电高职 杨劲平

20**年2月26日


如果觉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阅读《论语》有感》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文章关键字:报告汇报 - 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读后感300字   

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阅读《论语》有感 相关的文章